传家训扬新风之135丨都昌镇余家湾村:人文之望

余氏“家训十条”: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抚恤孤寡、怜贫救难、勤修职业、俭朴节用、立志安分、忍气省事、齐家正俗、忠君爱国。

村牌

都昌镇西河村委会余家湾村在矶山一带的余姓村庄中,不只人口最多,在千人以上,而且历史最长。始迁祖为十万公后裔余时珍(1465—1535),明代弘治年间从县市陶公庙(今县实验小学)前迁四十八都余家湾,至今已历500余年了。据查考,矶山岛上余姓村庄与余家湾的族源关系是:牛车咀村是余时珍的五世孙余光仲之次子余显擢(1622—1689)、四子余显採(1628—1711)俩兄弟在清初由余家湾分居七星墩,村民“牛车咀”之来由是依山傍水的村崖咀曾装有牛车,以牛力而行灌溉。上舍余村是余光仲之五子余显捷(1631—1683)于康熙初期由余家湾迁入。柿树垅余村是由余时珍的八世孙余英名(1667—1739)、余英义(1678—1747)康熙年间由县市陶公庙迁来,想必斯地彼时当是柿树满垅,柿花盛开。牌楼余村属余光仲之长子余显援(1616—1669)于清顺治年间由余家湾迁中堡。余显援(字伯玉)的五世孙余金保幼殁,其妻李氏寡居时乾隆御赐贞节牌坊,后人以牌坊称村名。颈里余村是余显捷三子余继廉(1633—?)于清康熙年间由牛车咀迁入,徙居成村的原由是余继廉在望仙岭搭舍办学堂而后携眷定居。会次咀余村是余显援四世孙余以享、余以通兄弟于清乾隆十九年(1754)由余家湾迁望仙中堡桑家咀堰墈上,后人以余以享字“会次”冠于村名。成村最晚的是蛤蟆石余村,由余式汉1953年从上舍迁居而成村。

祖祠

祖祠

余家湾的老人大都能讲起祖先三连公的故事。说三连公有兄弟三个,俩弟弟分别名叫三能、三财,兄弟大了要分家时,老大三连爱了余家湾这方宝地,是蟠龙肚上,湾型阔敞、延拓空间大,又呈福瑞之气。老大言此及彼式地对他方之地誉赞,老二、老三在为人兄的巧说下而自愿外迁。其时,离余家湾数里远处的大舍峦道下林场处,一棵硕壮的枫树下有一幢舍屋,住着兄弟俩个强盗式的人物。俩人在乡邻大行不义,倚仗不凡的武功。据说兄弟俩在枫树下一跃,能站立到山外鄱阳湖边停泊的商船的桅杆上,居高临下喝令之余,对过往商船的劫掠就如探囊取物了。这样的远“跃”情节当然有点夸张,无非形容的是强盗兄弟的盖世武功,令矶山岛上人皆惧怕。强盗兄弟的可恶之处在于,每年的除夕夜,专抢村人至祖祠祭祀的猪头盆(俗称“纯福”),以至村人用牲品祭祖时要将祖祠大门关上从侧门入出,以避其扰。三连公生了六个儿子,个个长成人高马大的,便有制服强盗俩兄弟之意,方式上不取强攻,而施韬光养晦之策。三连公将他的六个儿子关在家里,请了武师教武艺,又延了先生授诗礼,个个隐秘地修炼成了条条好汉。但就是如斯的六比二之势,三连公也只带着六个儿子到大舍峦示威式地试探一下,真正制服俩强盗,用的仍是“阴攻”。三连公在其宅的天井四沿铺了满地的绿豆,某夜强盗兄弟从天井跃入欲行窃,相继跌落于天井而在滚圆的豆粒上滑倒不起,潜伏着的六兄弟一呼而上,瓮中捉鳖将两强盗拿下。结局是施以痛打,还是押送官府,以至直接棒杀,版本不一,反正最终的效果是为余家湾人剿了一方祸害。不少余家湾人现今过年祭祖时,会将祖厅大门关上一阵,这沿袭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。

祖祠

二 

  余家湾人余忠信(1786—1864)在清咸丰年间曾任福建莆田知县。据查余忠信(又名余芳信)是矶山岛上清代考中的第一位举人,又跻身七品县令之列,声名已是显赫。

祖祠

关于余忠信的人生履历,能查阅到的资料有:庠生出身,清嘉庆庚午年(1810)取贡,癸酉年(1813)补廪。乙亥年(1815)就读于白鹿洞书院。道光乙未年(1835)参加江南省乡试,中乡魁第四名。因屡荐不举,于是独善其身,设塾于七都(今南峰、芗溪辖地),课弟子传道授业解惑。清咸丰十年(1860)前后捷选福建莆田知县,后殁于官任。光绪廿年(1894)在其通谊晚辈、乙酉科举人、浙江巡抚刘品兰的主持下,由其子余和盛及孙辈扶柩魂归故里。

祖祠外门

有余氏宗谱方家考证,三连公的谱名是余继乾,其两弟三能公、三财公谱名分别叫余继昆、余继廉。三连公(1654—1737)的六子依次叫英俊、英杰、英荣、英韶、英园、英家。余家湾的分族多溯源于75世“英”字辈六兄弟。余英家这一支脉繁衍至余忠信及以下直系辈系为:英家生六子,其中第五子余以远(1733—?)太学生、文林郎;余以远次子余全勋(1766—?)郡庠生,授七品文林郎;余全勋长子余忠信传独子余和盛(1821—1898),从他这辈开始,余忠信这一支代代都有为人师者,可谓“教师世家”。余和盛次子余顺杰(1854—1916),三子余顺循皆以诗书传家。余顺杰生四子,其儿子余式璜以授课为业,四子余式玠的次子余昭权(1925—2002)毕业于江西省临时中学,一生从教,传统国学造诣深厚,“昭权老师”的学品在矶山令人肃然起敬。

祖厅内室

余式玠(1896—1968)家族“名师”辈出,他自己也是位“名匠”。余式玠年少时因家贫,赴景德镇随人学徒,练就一身利坯好功夫。当年景德镇利坯有“二张半刀”之说,都昌人余式玠是其中“一张”,在他所生活的瓷厂集中的里村,更有“第一刀”之称。余式玠散财仗义,乐善好施,在景德镇颇有好口碑。也许是利坯泥屑纷飞,过度劳作,损伤了眼睛。在他年过半百那年过年,从镇上一路跋涉下乡来,当年风刮不止,行船坐风,七、八天后才到余家湾,其时患严重眼疾的余式玠得不到及时疗治,回到家竟至眼盲。从此,一代名匠余式玠痛失手中利坯刀,待在乡间度晚年。晚年看不见世界的余式玠,心里却如世间礼圭似的亮堂。他会拉二胡,擅讲故事,72岁时在余家湾安逝。

祖厅内室

近年来每年春节,忠信公这一支族的后裔其乐融融齐集忠信公宗堂欢度新年。“忠信公”宗堂始建于咸丰十年(1860),由余忠信的儿子余和盛主造,依了清律七品官规制,坐西朝东,两进上下厅,构件饰纹雕刻精致。时值太平天国军败退之时,当地遭受劫掠,内室来不及精雕细琢。至今仍吐着青翠的一棵古柏见证了宗堂兴建的朝朝暮暮。忠信公堂经时代风雨,后来破旧不堪。2018年族人筹资23万余元,“修旧如旧”式地维修,让古老祖祠焕发出异彩。耄耋之年的余昭骏老人为宗堂的维修不辞辛苦,其情动人。现在,这一支族人丁兴旺,年轻一代事业有成。余前勇的陶瓷、余光明的建筑、余光平的医疗器械等做得风生水起。族人相约着春节前后一周,在“信和公”堂亲如一家吃团圆饭、唱欢乐歌,让文明新风劲吹。

忠信公堂内壁

三 

池塘

池塘

余家湾村中池塘旁,有三棵据说有400年以上树龄的古樟,至今仍葳蕤着,生机勃发。余家湾在历史深处还鲜活着的人文故事还有不少。

古樟

乡愁式民宅

1950年出生的余祖元讲述着他曾翻阅过去一本其族上先人数代续撰的《平生叙》里的故事。说余家湾南头清末出过一个叩余忠贤的秀才,因避时乱从余家湾迁往鄱阳县双港开粮行谋生,粮行后来做了鄱阳会馆。余忠贤26岁时生了个儿子取名余香祖,字兰芳。余香祖从小入了鄱阳街的私塾知书达礼。某日,先生布置学堂里的学童们做篇命题述文,余香祖笔滞语塞,便邀了几个同伴让茶房烧水的老头代为拟写,交换的条件是将身边的零钱给老人买烟丝抽。先生批阅学生作业时,也知绝是他人捉刀,连连叹服“其文吾不如也”。老人原是落难的一名大儒,余昭元后来得其教泽,修磨得人性练达,世事洞明,后来余忠贤父子在景德镇的烈焰里成就了一番事业。老儒当年题赠了一幅画作给余忠贤,有人出50块银元欲购未允。1960年代此画在徐家一老俵家因失火化为灰烬。

民居

民居

“平生叙”里该有多少余家湾人关于家国情怀的叙说,可惜也散佚于1960年代。

四 

人们常说“景德镇是都昌人的码头”,在上世纪新旧政权交替的那个特殊年代,都昌余家湾人余昭华无疑是“码头”上的一个风云人物。数十年前对他的事迹的介绍,用平和的“爱国工商者余昭华”定位,当下的媒体人醒目地做标题“红色资本家余昭华”来回望。1950年代,余昭华曾任景德镇市副市长,让他在瓷都码头能一展芳华,当然不只是他的显职,更有他为人处世的智慧、外变不惊的通达,其间的内核是尚德和开明。我们不妨以“六步图”来勾勒余昭华一个甲子人生的轨迹。

景德镇瓷器

第一步,家贫学徒。余昭华1910年10月12日出生于余家湾一个贫寒之家,父亲余式圭在村上种了一亩八分薄田,在一幢破败的房屋里栖身度日。在余昭华7岁时,父母带着余昭华兄妹3人举家迁徙到景德镇谋生。余式圭得亲友帮助,在窑户冯茂和瓷号做杂工,妻子帮人做奶妈,全家租住在薛家坞。作为家中长子的余昭华,9岁时也在冯茂和的坯房里学刹合坯。所谓刹合坯,是景德镇瓷业的行话,用釉浆施之于生坯上。三年下来,心灵手巧的余昭华学得一门好手艺。满师之后按业内规制又帮师傅干了三年活。此时的父亲余式圭已改做豆腐生意,后又开小茶馆,生活渐有润色。余式圭将儿子送入一个叫南山念慈庵的私塾就读,是年余昭华已有15岁了。余昭华脑大个高,有“团头”的绰号,学堂里富裕人家的子弟讥笑他“个头大,人寒酸”,余昭华暗下决心:我要当窑老板发家!

瓷都老烟囱

第二步,初创瓷号。读了两年私塾的余昭华在他17岁时,征得父亲支持辍学做窑。父亲倾其积蓄,外加借贷,余家兴办起一家制瓷作坊,取名“余鼎顺瓷号”。一家人克勤克俭地操持,父亲打杂,母亲做伙伕,余昭华做刹合坯。随着业务渐大,后来也招募工人。余昭华办瓷号有“三招”:一是以质取胜。自己熟习生产的每个环节,确保不以次充好。二是以诚守信。笃守经商的诚信,比如一次因存货短缺,兑现不了一份交货合同,余昭华宁愿高价从别处瓷号买来上品瓷器代为践约。三是以情暖心。余昭华十分关爱技术工人,每年正月初一,主动到瓷号里的管事先生和做头的家中拜年,对有困难的一线工人,也解囊相助。有位伙伕,做饭省米省柴,谁要是糟蹋了粮油,即使是老板娘,他也会黑下脸来纠错,送饭途中如遇有破坯屑,便一一拣回来,到年终余昭华奖这位伙伕一只金戒指。工人下乡过年,余昭华每人预付一个月工钱。十年下来,余昭华在青峰岭拥有了自己的3幢坯房,1幢屋宅,成了中等窑户。

制瓷劳动场面

第三步,变危为机。抗日战争时期,日军狂炸景德镇,不少窑户老板席卷财资,逃往乡下避难。可余昭华却在战乱中挟勇而上,寻找商机。他以低价买进日用瓷器,运往安徽、浙江绍兴等地转卖,又买回日常布匹等生活用品在景德镇销售。在绍兴办瓷庄,他也行善积口碑,有一次捐献价值40担大米的款项用于救济灾民,被当地人誉为“活菩萨”。余昭华产销两旺,从1938年到1948年,十年间做成了一个大窑户。解放前夕,景德镇工商界推举他为灰可器公会的理事长。

瓷坯

第四步,开明代表。1949年4月,景德镇解放。余昭华顺应时代潮流,配合党的工商政策的落实,带头复工、带头开仓支前借款、带头密切劳资关系、带头认购公债,成为景德镇私营工商业的上层代表。1950年3月,被推定出席省首届一次人大代表会议。

古樟

第五步,市长荣光。1951年1月,余昭华在景德镇二届一个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,高票当选副市长。在差额的选举中,173名与会代表,余昭华以172票当选。1951年7月,余昭华组织景德镇工商联、瓷联分别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一架、大炮一尊,此举得到时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邵式平的嘉奖。其后的“五反”、公私合营等运动中,余昭华坚定地走在前列。1954年6月,向一手创办的“余鼎顺瓷号”接受社会主义改造,全部资产公私合营。1958年8月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,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。与此同时,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多荣誉,他先后担任景德镇市瓷业生产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市工商联主任委员、中国民主建国会市委会主任委员、省工商联民建江西省委副主任委员、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执委等职。

瓷园一角

第六步,人生落幕。余昭华“文革”中受冲击,于1969年12月20日含冤病逝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党和政府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,肯定了他所作贡献。余昭华生前十分眷恋家乡,矶山一带的人去景德镇找他,他总是热诚相待,尽力相帮,称誉乡梓。

《说不尽的矶山岛》封面

余家湾地处大矶山,而“大矶山”有“望仙山”之称,据康熙版《南康府志》释条:“大矶山,在县西七里,一名望仙山,传晋许旌阳拔宅飞升,苏耽于此望之。”许旌阳指的是晋代道人许逊,因早年曾任四川旌阳县令而有此称。相传苏耽在都昌苏山羽化成仙后才飘袂而至大矶山,他应该是带着份欣喜瞩望许天师在大矶山“飞升”逸仙的。余家湾周边不少村庄嵌名“望仙”即源于此。古时的“望仙”毕竟是个飘渺的传说,今天,当我们在望仙山下回望余家湾的一个个人文故事时,如此的触手可感……

文/图  汪国山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